宜昌筑城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,作为历代郡州府治的所在地,古称变换过几次。自南北朝起,直到唐宋元明千百年间,一直被称作“峡州”。古人无疑是从宜昌位于独特的地理位置“上控巴蜀,下引荆襄,扼三峡之冲”而为之定下这样一个简明妥贴的州府之名。
古人在峡口筑城于此,“当以峡得名”。2000多年以来,这里的人文现象与时空演变规律昭示,宜昌与三峡的人和事密不可分。宜昌的文化定位当属三峡地域文化,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是一代代不计其数的先贤名流、大师大家和先民们在峡州的文化行为,使三峡文化得以传承、交流、创新和弘扬,并成为祖国地域文化格局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
一、峡州独特的山水孕育三峡历史文化名人
古人认为峡州据楚蜀之形胜,其山突兀魄岩,灵怪万状;其水腾激漩,氵顷洞千里,必叠产瑰玮奇杰,炳耀丹青之士,才与山川相称。是故120多年前,杰出的地理学家杨守敬在这里成为“定论三峡第一人”。1600多年前,晋代著名学者郭璞在这里著书立说,他根据地方记载和传说,第一个提出大禹治水曾疏凿过长江三峡,为后代留下古代三峡山川地貌珍贵资料。2000多年前,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里升起,屈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,影响着无数志士仁人。自屈原、宋玉始,诗人墨客题咏三峡的诗赋自成一体,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独树一帜,为三峡文化增添最壮丽的色彩。
从三峡地域走出的历代英才名人,有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,也有革命领袖,有文人墨客也有科技精英。据《中国长江三峡大辞典》收录的历史名人就有370多人,由他们产生的名人氛围和名人效应,使三峡文化凸现出非常丰厚的人文内蕴。
二、历代贬官谪士流寓峡州,留下的传世绝唱,为三峡文化增添厚重与沧桑
干百年来,不断有被朝廷贬谪的文武官员携着家眷来到峡州,或路过,或流寓峡州。峡州奇特壮美的山川使他们陶醉,并受到感悟。他们写景抒怀,寄情山水,心忧天下。他们创作的大量诗赋文章被记人峡州夷陵县地方史志书籍中,形成三峡地域独特的贬官文化现象。
从屈原到欧阳修,再到王天官(王篆),遭贬而来的官员仅从新旧《唐书》中能找到的就有64人。唐宋时期较出名的就有:肖华、裴宣礼、李涉、张清、颜真卿、王仲舒、陆戾、范祖禹、欧阳修、陈廉等。遭贬或流寓三峡的有: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陈子昂、张九龄、杨炯、李商隐、王十朋、黄庭坚、范成大、杨慎等文坛著名人物。
唐代大诗人杜甫穷困潦倒流落三峡,生活了两年,因峡州刺史刘伯华与他有旧,两人吟和,写下不少诗文。李白在白帝城遇赦获释,写下千古传唱的诗句。屈原、宋玉、白居易、欧阳修遭贬后所写的诗文,一直是全国大学文科必读的教材。贬官文化痕迹甚至反映在宜昌旧时的街巷名称里,如尔雅台、尚书巷、墨池巷、天官桥等。据民国《宜昌县志初稿》记载,清代宜昌城内寺庙林立,题咏遍城乡。凡有一处白壁,必有一首题咏的诗文。在三游洞贬官谪士留下的传世绝唱,还令前去游览的清廷大臣张之洞感叹不已,并写诗题咏。赞叹他们被迁谪到峡州,是来到一个“真善地”。
三、是三峡地区商品集散地,也是三峡文化的交汇中心
古代宜昌是川东鄂西的政治军事重镇,是长江流域三峡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,河运要道上的必经之地,时常是人文荟萃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,三峡文化电得以在此交流汇集。近现代宜昌曾出现三次高峰,一是自清咸丰二年起,在“川盐销鄂”时期,由于宜昌是入鄂的必经之地,蜀舶云集宜昌江岸各码头,连樯结舳,船只数以千计,船民多达万人。时人形容:“日有千人拱手(摇橹),夜有万盏明灯(桅灯)”,繁忙的宜昌影响“西南数千里,绾毂于此为大都会”,成为了长江流域又一个商:业文化交流的中心。二是在1876年,中英《烟台条约》签订后,宜昌成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,大批欧洲商人、航海家、企业家、传教士来到宜昌,他们在宜昌办公司,开辟航线,建教会,长住宜昌,是三峡文化与外界交流,让世界了解三峡文化的重要时期。至今在宜昌城区还有一幢幢仿欧式建筑在解放路、二马路一带,它们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见证。三是在1938年,在侵华日军进逼武汉之际,数十万战争难民潮水般涌到宜昌,准备乘船穿越三峡,进入四川。由于人多船少,他们得在宜昌小住。在数十万大撤退的人流中,有政府官员、科技精英、演艺界名流和文化名人数千名,他们先后在宜昌驻足,了解宜昌风俗民情,感受三峡文化。
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在宜兴建葛洲坝工程和90年代兴建三峡大坝,随之是近些年在海内外兴起的来三峡游大坝的旅游热情,更使三峡文化系列里的工程文化、移民文化、名人文化、旅游文化得以在更大的范围传播。三峡文化在宜昌得到的弘扬和创新都是前所未有的。
(作者系宜昌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)
|